English

现代化进程中的几个新趋势

2001-02-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朱光烈 我有话说

弹性工作时间

2000年2月7日的美国《商业日报》发表《当代人认识时间比金钱更重要》报道,一个主要的网上职业登记机构在全美国3000名大学生和最近大学毕业生中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本优先选择福利的顺序如下(百分比是选择的样本比例):灵活的工作时间35%,认股权19%,更多的假期13%,家居远程工作能力13%,更好的医疗计划12%,高额签约奖金9%。报道说:“对那些惯于用金钱来奖励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工作狂的公司和早几代想赚大钱的美国工人来说,这些发现将是一种严重的挑战。”

处在新经济时代里的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开始改变了。追求物质财富依然是社会普遍的潮流,但是,与过去不同的是,更多的人们已经开始淡于金钱而追求个性实现,希望得到弹性工作的机会。这篇文章说,所谓弹性工作是指可以调整上下班时间、压缩周工作时间、居家远程办公等等工作方式。其他的一些调查也说明了同样的趋势。据美国《波士顿环球报》1999年1月17日《超越孤独》一文材料,美国远距离工作者估计有900万,而且每年以10%的比例增长。《商业日报》上述的文章还报道,“最近”对洛杉矶、波士顿和纽约大都会区的500多名职业母亲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总体上有64%的女性说她们准备辞职或者已经辞职,以谋求弹性工作安排。年龄在25-35岁之间的职业母亲因为工作弹性问题而辞职的可能性比年龄在36岁到40岁之间的职业母亲大三倍。这次调查还有一个项目也显示了同样的趋势,32岁以下的工人为了弹性工作时间而辞职的可能性比早几代人要大三倍,文章说,也许雇主们不久得到的信息是:要允许有弹性工作时间,不然你的员工将另谋高就。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报告,美国至少有2500万拿全日制工资和薪水的工人享受到了弹性工作日程,有42%的行政人员、管理人员和经理能够改变工作时间。著名的波音公司已经开始允许员工居家远程办公,现在已有2000名员工参与了这项计划。田纳西第一国民公司是一家银行,最近被《福布斯》评为全国最赚钱的银行,而该公司的员工90%采取了弹性工作时间。

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美国还出现了专门从事安排弹性工作的公司,有一家名叫多用途资源公司就是如此。这家公司说:“较年轻的妇女在目睹了高峰期出生的妇女为了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而经历的压力和紧张疲惫之后,都开始计划在家庭和职业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这些妇女并不都是初级工人,他们中大多数有四年制的大学文凭,42%有硕士学位,大多数处于中级管理层,平均年收人为64000美元。

社会对于弹性工作时间需要的急剧上升,一方面是由于电脑网络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新经济时代到来之时人们对个性的追求开始超过了对于金钱的追求。多用途资源公司创立者之一纳迪娜·莫克勒说,人们把时间看得比金钱更重要,这将是美国这个“企业国家”不得不接受的“消费心态”。

“工作”的消失和“游牧”的回归

与弹性工作相联系,比弹性工作更有意义的发展是“工作”的消失和“游牧”的回归趋势。

早在托夫勒80年代的未来学著作里,就描述过新的“游牧民族”的出现,所谓新的“游牧民族”是指那些满世界跑着不断地更换地方、更换工作的年轻人。这几年关于新的“游牧民族”的报道更多了。

美国学者金·克拉克写的文章《跳槽为何有利》写道,雇主给老员工的工资增长一般不超过工资的4%,而为了吸收人才,给从别的公司挖来的业余雇员的工资,比原有员工的工资高出10%,甚至20%。《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根据统计资料估计,1999年美国有1700万员工辞职另谋职业,而5年前只有600万人辞职,1999年全国有1/7的企业员工被更换掉。

英国《金融时报》1999年7月24-25日发表文章《西方新一代专业人员》综述了西方青年人虽然面对着很多工作机会,但是却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因此而感到失望的情况。文章写道:“这种失望的核心是对工作产生了一种新的观念。近年来,青年人中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即工作不应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一种赚钱、养家或赢得社会地位的手段———而是这项工作本身应当提供丰富的体验,并且培养人各方面的经验。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工作,它们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是为了“获得经验”。因此经常变换工作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业余时间、个人利益和各种关系都可以拿来做交易,没有任何东西比获得经验具有更高的价值”。

阿根廷《民族报》2000年11月14日报道,美国“家庭电讯工作之父”杰克·尼勒斯说,所有与信息有关的工作都可以在家里完成,“也许神经外科医生不能实现在家办公,但是目前,已经出现了可以处理棘手问题的机器人,这样,医生就可以遥控机器人。”他还说,在家办公使企业和个人都获得经济效益。

1998年7月31日的北京《青年参考》发表文章《工作正在消失下岗将成时髦》(齐鲁译),文章介绍了美国著名职业顾问威廉·布里奇的新著《工作大转移》。这本书认为,农耕时代人们在家里劳动,是自雇性质;工业时代人们走出家门,走进城市,进入企业,工作模式也由自雇性质走入终身雇佣制。信息时代的来临出现了“工作之死”现象,员工不必在办公室办公,而社会变化将更加迅速,今天能应付工作的员工明天未必能适应。布里奇指出,“工作”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企业视员工为机器的一个零件,员工有等级制度里的固定的位置,以及固定的工作范围,稳定的薪水。当这些呆板的工作模式逐渐消失后,人们的工作和职业观念也将改变。“新工作”不评估员工如何配合环境,而是以他完成的每一项指定的工作内容作为衡量标准。在这种新的条件下,公司将改聘临时工、顾问,而“天天上班、升职、60岁退休”等根深蒂固的“工作”观念也将消失。

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美国在家上学的人数几年来大增。美国《未来学家》1999年5月号发表的文章《企业界看到教育有利可图》中的材料说,美国在家上学的人数估计有100万,而2000年9月19日的《华盛顿时报》文章《家庭教育运动走向全球》中提供的材料说,美国家庭教育运动已经拥有学生大约170万。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学龄儿童的3%,而且这个数字还以每年15%的比例增加。据1997年的报道,在英国5年来抛弃传统教育而让孩子在家里学习的家长的数目增加了2倍。虽然在德国和日本还没有出现在家上学的教育,但是那里已经出现了积极呼吁做如此改革的教育界人士和民间组织。据报道,在家上学现象的出现和发展有两个背景,一个是家长越来越不满意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传统教育,认为这种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扬;二是传播业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网络的普及,使得在家上学成为可能。在家上学的教育质量并不低。据美国《未来学家》2000年5-6月号的文章《有关教育的激进展望》说,在家上学的学生总是在地理、拼写和数学等科目中轻而易举地赢得全国大奖。

与这种在家上学相一致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革命。这种革命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个是学道尊严的出现。关于美国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扬学生的探索精神的报道经常见诸于报刊之上。《北京晚报》2000年9月3日发表《一所国际学校引发的教育思考》,介绍了一所美国人办的国际高中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所有的课表都是学生自己选,体育课有30种,艺术课有20种,数学有普通数学、高中数学、大学数学等四种不同程度的课程设置。自己选择后,由电脑给学生排出课表。整个学校的高中部有700名学生,就有700个课表。美国《未来学家》双月刊2000年5-6月号的文章《有关教育的激进展望》中针对这种改革写道:“选择成为学习者的权利,而不是教师的权利。”这种教育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更有甚者,美国1998年成立了一所叫做富兰克林·奥林工程院的新的大学,据美联社2000年11月14日报道,这所大学将选出30名高中学生,让他们在一年的时间里参与制定包括课程安排在内的学校活动的全面计划。作为回报,他们将成为2002年该校首批入校学生。现在已经有1100名学生开始报名申请这30个名额。这篇文章还写道,学生将在很大程度上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他们将是自我组织、自我学习、自我判断以及自我发展的个体。未来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对历史的颠覆。

校内革命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的地位将要上升。上述美国《有关教育的激进展望》中还写道,改革学校的第一步将是逐步淘汰所有行政管理人员———督导、校长等,其他的管理人员将受雇于教师,教师将确保他们的工作是为教育服务而不是相反。这是未来的师道尊严,在管理工作中的师道尊严。

20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各种校外教育的发展,这种教育包括三种主要的形式,一是函授教育,以利用向学生寄发教材组织学生自学为主,并附以面授答疑;二是广播电视教育,利用广播电视传播手段进行教学;三是自学考试制度,教育机构向社会发布教学计划、教材,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教材独立自学,教育机构定期组织考试。这些教育都是以个性自学为主的教育形式。进入世纪末,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互联网大规模地进入了教育事业之中。不管是这些传统的校外教育还是互联网教育,都是对于学校教育的解构、学生个性因素的发挥。但是互联网教育与这些教育形式不同,《日本工业新闻》2000年1月4日发表国吉秀一的文章《互联网改变教育体制》指出,与函授教育相比,互联网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双向性,学生可以参加授课,学生学习的自由度非常高,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并随着自己能力的提高编制自己的教学计划,在网络教育中,以教师为指导的教育方式,正在向学习者自主获取知识的形式转变,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接受网络中的任何一所大学的课程教育。这种教育发展极快,文章估计,在21世纪,也许人们集中在学校里听课的情景将成为历史。这是在另一个领域中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产品

《日本经济新闻》1999年12月20日发表东京大学教授伊藤元重文章《价格体系向个性化世界转换》认为,随着互联网等信息化的发展,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变革将彻底改变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从而向适应买方特点、价格灵活变动的一人一价即“个性化”的价格体系转换。在现代经营活动中,商品生产出来后经过流通摆在商店里出售,为了把商品摆放在商店里,必须要先生产出商品,而且在商店里必须统一价格,商品附有价格,不管谁买都一样。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消费者预先订货,厂家再按着订货生产商品的形式似乎在增加,在个人计算机和汽车行业这一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譬如计算机,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订货,就内存的大小和想要安装的外部设备作出指示。厂家接到这些指示后把它们通知给流通部门进行最后组装,然后送货到消费者手里。消费者去CD店不是去买CD盘,而是要求通过互联网发送音乐,然后制作自己喜欢的CD盘。这样的商品只能是一人一价,一物一价。每个人支付不同价格的情况也许会越来越多。

这种报道在美国很早就有。美国《未来学家》1997年11-12月号发表文章《未来市场———消费者天堂》中就写道,计算机的制造方式将使个性化产品的价格同批量产品的价格一样。因此,供应现成消费商品的商店将越来越少,相反,顾客将从许多样式,以及许多模型的模拟图像中挑选,这些样式和图像已被预先加以修改,因此完全可以满足顾客的要求。

医疗中的个性化趋势

历史上医生有一个难题,就是同样的病,同样的药,在不同的人身上作用却是不同的,有的病人服了药不仅没有治好病,反而病情加重,甚至过敏死亡。这是因为这种病人身上存在着一种“遗传扭曲”,这种遗传扭曲导致了病人对于药物的过敏。美联社2000年6月曾报道,美国医生正在通过一种特殊的“基因芯片”对病人的DNA(脱氧核糖核酸)进行检查,医生根据这种检查对病人开药方,选择对每一位病人DNA最安全、最有效的处方。一些企业正在准备提供这种检查服务,消费者不必在看病的时候被动地接受医生的检查,他们只要平时把自己的DNA样品送到这类公司的实验室进行检查,看病的时候把检查结果告诉医生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历史上统一实用的处方将被根据每一个病人开出的处方所代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